时间:2021-11-19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这几天榨菜成了热词。借着收到大陆厂家寄去的榨菜,这位台湾名嘴又在网上炒了一把。原来几天前,他在某政论节目谈到榨菜股价下跌时,认为是因为大陆人吃不起。而当五粮液股价上涨时,另一位名嘴说是因为需要借酒消愁。大陆民众吃不起榨菜而喝得起五粮液,这个逻辑也真够清奇的。 几年前,看到台湾名嘴说大陆民众吃不起茶叶蛋时,心里还在嘀咕,他们也算是有头有脸有见识的人物,怎么会如此无知?这几年台湾政论节目看多了,发现这些人不仅脑洞大开,而且肢体语言丰富,说起话来气势如虹。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很专业、成套路、流水线上的娱乐化表演。 总有一股或者几股力量推着他们这么演。 一股力量应该是媒体大环境。我曾采访过沪台双城论坛,看到拿着各种台标话筒的记者如潮水般涌向柯文哲时,在感慨台湾同行敬业的同时,也感叹岛内媒体竞争之激烈。以电视节目为例,2300万人口的台湾,电视台加上网络电视,大大小小有100多家电视台300多个频道,调台都能调到手软。去过台湾某电视台参访,电梯轿厢内密密麻麻贴满了各节目收视率,看得让人喘不过气。 此外,岛内传媒业普遍不太景气,节目预算一砍再砍。一个主播、两三个名嘴凑在一起胡侃乱吹,一档节目就做成了,成本一点也不高,倒也是“多快好省”的终南捷径。因此到了每天晚上8点、9点,这么多台调来调去,都是类似的政论节目。 同质化的节目多了,为了收视率,各家自然要剑走偏锋搏出位。有些话是名嘴自己要说的,有些话是节目组刻意安排说的,反正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节目中不仅说对岸大陆,岛内、欧美、政治、经济,都能成为他们的话题。一些名嘴因为奇葩言论成了网红,高人气又带来高曝光率与高出场费,也带动他在奇葩路上不回头。 在之前大热的台湾连续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饰演某新闻台内容负责人宋乔安的贾静雯就告诉手下编辑:“要把内容做成7岁小孩都可以看得懂。”在面对上级责问时,贾静雯就说:“不要有了收视率、有了点击率,还要来批评我们媒体无脑。” 这就是岛内媒体的真实写照。 第二股力量就是岛内大环境。台湾就这么大块地方,每天能说的新闻就这么多,真应了那句“太阳底下无新事”。政论节目总要有个靶子,这个靶子既要有话题性还要有关注度。除了几十年如一日的蓝营媒体骂民进党、绿营媒体骂国民党之外,大陆话题倒成了双方话题的“最大公约数”。 这些年,随着民进党上台执政以及岛内民粹主义泛滥,绿营媒体的力量强过蓝营媒体,影响力也随之增大,特别是在相对封闭的台湾南部。 绿媒节目一贯的逢中必反,过去常会讲台湾“经济实力好”“国际环境好”,如今只能讲台湾“居民素质高”“社会更文明”,以及歪解大陆政治经济发展,还有就是从榨菜、酒瓶与茶叶蛋中得出政治正确的结论,比如大陆“危机论”“衰退论”和台湾“优越论”“民主论”,即便这些话自己都未必相信。此外,就是无边无际地说大陆好,但说好的动机却不太好。比如得出结论,大陆应该给予台湾商品更多优惠、给予在陆台商更大让利等,最后不忘点一句“这些都没做到。” 常常在想,在大陆民众眼中不值一驳的观点,岛内民众就真信吗?感觉的出,不少岛内人士不屑看这类节目,觉得政论节目比娱乐节目更娱乐,实在没什么营养。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民众愿意坐在沙发前看。除了打发时间外,还有就是符合自己的口味。 随着两岸交流的放开及人员往来增多,有些岛内民众发现原来的“穷邻居”变阔绰了, 出手变大方了,再反观自己多年不涨的荷包,心态有点不大平衡。按照同温层理论,人们往往愿意接受与自己认识相近的观点,看着名嘴们在节目中叨叨叨地说大陆这边不好那边不好,或许能平复自己的受伤的心情。不过,通过这样节目来了解大陆,只能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盲人摸象,远不如来大陆乘几次高铁、刷几回二维码来的真实。 那么,在民进党治下的台湾,有没有比较客观看待大陆的节目?对不起,那你就是亲中媒体,要被扣上“红帽子”,黄智贤的《夜问打权》节目被当局停播,就是一例。 |
法律顾问:北京前沿律师事务所 主任:钱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