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8-23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原标题:晨枫:明知注定失败,印度为何仍热心插手阿富汗?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晨枫] 7月14日在巴基斯坦发生的导致9名中国公民遇难的达苏公交车爆炸案,又有了新消息。 路透社8月12日援引巴基斯坦外交部长库雷希的话称,这起案件是一起自杀式恐怖袭击;针对此次袭击的调查显示,印度情报组织“印度调查分析局(RAW)”和阿富汗国家安全局(NDS)与此事存在关联。 调查结果确实如此,还是巴基斯坦试图放烟雾弹引中国入局,以牵制印度对阿富汗的插手?目前来看,皆有可能。 爆炸案调查暂搁置不谈,静待结果,笔者先在这篇文章里与各位聊聊——印度为什么热心插手阿富汗。 一 在美国(实际上是所有北约部队,只是其他北约国家已经撤得差不多了)加速撤出阿富汗的现在,不乏有“填补势力真空”的主。据说土耳其提议接管喀布尔机场,印度则用两架C-17向喀布尔政权运去80吨军事物资。 土耳其留守喀布尔机场是违反北约撤出阿富汗的协议的,现有的500人的小部队也根本不够用,需要增兵到至少几千甚至上万人,才可能守住喀布尔机场。这也是孤军,离开强有力的阿富汗政府军,这也是死棋,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没有意义。在塔利班的严厉警告后,土耳其不再吱声了。 印度则是另一种情况。不仅喀布尔方面呼吁印度增加军事援助,印度也跃跃欲试。有消息说印度在考虑出兵20万的事情,目前真假莫辨。在军事上,20万印军能征服塔利班是在白日做梦。喀布尔方面也澄清了,并未要求印度出兵,只是要求印度提供军事装备和军事训练,尤其是作战飞机和飞行员。 印度出兵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印度与阿富汗之间要经过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反对印度介入阿富汗事务,不可能容许印度借道补给。绕道伊朗也基本上不可能,20万印军精锐的生命线要从巴基斯坦的鼻子底下走海路,这是军事上不可能的噩梦。美军占领阿富汗长达20年,印军真的进占,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撤出来。一旦印巴因为克什米尔或别的什么问题再次爆发冲突,这20万印军就成白送了。 印军从本土和阿富汗两个方向夹攻也是不可能的,阿富汗印军不可能在后援断绝的情况下发动进攻,这是比绝命时代的德军阿登反攻更加冒险的行动。这不是亚历山大或者成吉思汗的时代了,可以边走边打,就地取材。 但印度对插手阿富汗的热情也是实实在在的。 塔利班:印度不应“偏袒”阿富汗内部任何一方(Times Now新闻网报道截图) 二 早在英属印度时代,阿富汗就是“印度传统势力范围”之内,这是与英属印度势力渗入克什米尔分不开的,也与英俄在中亚的“大对弈”(Great Game)分不开。 英国殖民主义的成功,在于在核心殖民地周边打造缓冲区,把外界威胁隔离在缓冲区外。但随着殖民势力的延展,缓冲区逐步演变为新的核心区,因此不断需要打造缓冲区的缓冲区。 理想的缓冲区外是“无人区”,但随着外界势力的逐步蚕食,自己的缓冲区逐步与外界势力的缓冲区重叠,缓冲区成为争夺区。 当争夺区越来越多,缓冲区从帝国的财富变为帝国的负担。当最终对缓冲区的争夺超过了帝国的争夺能力时,核心区日益裸露,也成了争夺区。这就是大英帝国坍缩的时候了。 所以,缓冲区既造就了大英帝国的成功,也最终促成了大英帝国的崩溃。阿富汗正是这样。 英国视印度为皇冠上的宝珠,在克什米尔还是独立国家时,克什米尔成为缓冲区。在沙俄势力渗入中亚时,阿富汗(还有中国的新疆、西藏)成为新的缓冲区。英国的搅合为地区的地缘政治留下了一大堆问题,英国直接征服阿富汗的企图更是遭到了可耻的失败。阿富汗作为“帝国的坟场”的名声就是这时候打出来的。 英属印度瓦解后,肢解成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缅甸等国,巴基斯坦后来进一步肢解成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缅甸和斯里兰卡具有独特的文化,顺利成为独立国家。印度教和伊斯兰的聚居地区则错综复杂,在旁遮普等地尤其如此。最后印巴以宗教划界,旁遮普也一分为二,如今印巴都有旁遮普省。 分治没有解决宗教矛盾,反而制造了新的仇杀,打上了新的死结。印巴分治后,战争接踵而至,此后印巴在1947年、1965年、1971年一气打了三场主要战争。在克什米尔的冲突则更多。有人把1999年的卡吉尔战争称为第四次印巴战争,卡吉尔正是位于克什米尔。在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后,印度开始了三线作战的新时代:西线面对巴基斯坦,北线和东线面对中国,但巴基斯坦依然是印度的头号敌人。 英属印度出征阿富汗,就是为了消除来自开伯尔山口另一侧的西线威胁,只是当时的威胁来自南下的沙俄。现在,印度动的是同样的脑筋,只不过西线威胁来自巴基斯坦,阿富汗则成为印度威胁巴基斯坦背后的方向。 三 早在反恐战争年代,美国需要借道巴基斯坦,美巴关系由此主导,但印度已经开始拉拢喀布尔政权,试图在阿富汗扎根。所以印度对喀布尔政权下注至少20年了,不是现在才开始的。现在美国势力撤出阿富汗,印度更是急于填空,维持对巴基斯坦的腹背压力。同时,印度秘密支持巴基斯坦塔利班,从内部制衡巴基斯坦。 印度的另一个考虑是新疆,暗中支持“疆独”可以影响新疆的安全,以此牵制中国。印度也因此在中亚诸国下功夫。 问题是,印度的战略思维属于地图开疆型,只想着宏观战略,毫不考虑可行性。 且不说印度与阿富汗(以及中亚)缺乏陆路和海路联系,而且这些都是穆斯林国家,现代印度本身就是伊斯兰和印度教势不两立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仇杀对穆斯林的伤害更直接,更接近现在。在反恐战争(包括伊拉克和阿富汗)和历次中东战争中的穆斯林死亡人数都不及印巴分治时期。这使得印度与喀布尔政权和巴基斯坦塔利班的关系具有天然的限制。 喀布尔政权是世俗政府,印度教与穆斯林的仇杀因素不是大问题,但喀布尔政权的根不是扎在阿富汗民间,而是扎在占领美军的身上。 据8月10日报导,美军撤出已完成95%,美国情报系统估计塔利班在30天内兵临喀布尔,90天内占领阿富汗全境(包括喀布尔)。实际上,这可能都是乐观估计,塔利班“全面复辟”的真实时间可能要压缩一半甚至更多。同一天,欧盟官员也指出,塔利班已经控制阿富汗400多个地区中的230个,政府军只控制65个,其余地区态势不明。 塔利班发动全面进攻不久,过去这一周里,已有10个省会攻克。在大多数地方,政府军未经抵抗就放弃了,这是兵败如山倒的节奏。塔利班还在猛攻,昆都士、赫拉特、拉什卡尔加已经攻克了,坎大哈危在旦夕,这些战略重镇攻下后,喀布尔就不远了。 不管外人如何看待,塔利班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所谓塔利班是靠胁迫而夺取胜利是误导。如果塔利班是靠胁迫,美军占领阿富汗20年,早就解除塔利班的胁迫了,塔利班残余也早在不愿被再次胁迫的阿富汗人民的配合下消灭了。塔利班卷土重来正是民意基础深厚的反映。 7月29日阿富汗局势 8月8日阿富汗局势 8月12日阿富汗局势 塔利班现在依然主要占领农村和山区。图中蓝色为政府军控制区域,红色为塔利班控制区域,黄色为争夺区域,或者是塔利班占上风但政府军尚未完全失控的区域。比较7月29日、8月8日、8月12日的阿富汗局势,不难看出,形势发展很快,红色区域在迅速扩大,已经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 西部和北方只有零星的政府军据守区域了,不仅被塔利班分割,也远离喀布尔的支援,攻克只是时间问题。中部尚有连片、但被中心开花的政府军区域,这也是阿富汗最为贫困、荒芜的区域,缺少城市就是标志。这也是难以据守的,一旦塔利班对喀布尔的包围形成,中部就是白送。 喀布尔能守住吗? 这是阿富汗的富庶地区,世俗化程度也最高,政府军有动力死战到底。但在外援断断续续的情况下,在美国彻底放弃阿富汗(拜登宣称,“是到了由阿富汗军队保卫阿富汗的时候了”)的情况下,在喀布尔人心思逃的情况下,政府军的战斗力只能存疑。当年解放军三大战役后,国军退守富庶的江南,很快就被赶到台湾岛去了;而如今喀布尔政权连台湾岛都没有。 这意味着印度对喀布尔政权下注是注定打水漂了,印度这是“泡妞泡成老公”。不过,在反恐战争初期印度开始下注喀布尔政权,也不能说是昏招,只是谁都没有料到美国反恐会如此拉胯、塔利班的生命力会那么强韧,更没有估计到美国会重演西贡大撤退。 此外,印度借手巴基斯坦塔利班搞事也走不远。巴基斯坦塔利班与阿富汗塔利班是同源的,但组织上互不隶属。塔利班实际上只是一股思潮,并无严格的组织。即便是阿富汗塔利班内部,也是门派林立,只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走到一起——起初是打跑美国占领军,现在则是打跑腐败的喀布尔政权。 巴基斯坦塔利班主要活动在西部山区里的部族地区,这在巴基斯坦本来就是法外之地,伊斯兰堡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管控。巴基斯坦这个名称在乌尔都语和波斯语里意为“纯净之地”,但这原来是英属印度时代穆斯林分离主义运动创造出来的合成词,意指英属印度的五个北方地区:旁遮普(P)、阿富汗(A)、克什米尔(K)、信德(S)、俾路支斯坦(STAN),把西部的普什图人地区包括进来是因为这里已经落入英国殖民当局的控制,吞进来了就不吐出去了。 但这并不改变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普什图人同宗同族的现实,更不改变普什图人对民族(更确切地说是部落)的忠诚高于对国家的忠诚的现实。在阿富汗那边,普什图人对喀布尔爱理不理,除非喀布尔在普什图人的控制下;在巴基斯坦这边,普什图人对伊斯兰堡也爱理不理,因为伊斯兰堡从来都不在普什图人的控制下。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普什图人都是塔利班的主体。 阿富汗塔利班向中国保证,不会容许任何人从阿富汗领土上做危害中国的事情,这应该包括不公开支持巴基斯坦塔利班向在巴基斯坦的中国利益发动攻击,但考虑到塔利班的松散组织结构,令行能禁止多少就不好说了,阿富汗的“中央塔利班”对地方塔利班暗地支持巴基斯坦塔利班,不一定能有力约束。 不过,这对印度介入也并非利好。除了印度教与穆斯林的世仇,印度继续支持喀布尔政权,很难不对阿富汗塔利班支持巴基斯坦塔利班造成影响,而势力更大的阿富汗塔利班很难不排挤印度对巴基斯坦塔利班的影响,甚至火拼都有可能。 四 印度的战略思维是有意思的存在。一方面,印度精英受英国(以及现在美国)的影响,擅长“深谋远虑”;另一方面,这样的谋略常常脱离印度实际。战略之所以是战略,不只是因为看得远,还因为具有可实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但印度的战略思维常常忽略可实现性,或者对可实现性具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尼赫鲁时代,印度前进政策的基点是:中国边防并不是严密无缝的,在这样严酷而漫长的中印边境上,19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中国也确实难以做到严丝合缝的边防。因此印军应该绕开中国的边防哨卡,在侧后建造印度的边防哨卡,不主动挑战,而是用造势来逼退中国边防军。前进政策最大的决策依据是:中国边防军对于印军的蚕食将束手无策,坐以待毙。 因此,当中国对渗入中方一侧的印军发动自卫反击战的时候,印度军方和政府措手不及,方寸全乱,最终坐以待毙的是印军。 然而,印度战略思维的一厢情愿传统似乎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改变。 印度海军在执行东进政策,要进入南海,对中国形成牵制,并通过与东盟的关系形成缓冲区。问题是:中印在陆地上直接接触,到老远的南海和东南亚打造缓冲区是干什么用的? 印度海军还有人提议,要用海上封锁勒毙中国,并把中国海军引诱到印度洋来聚歼。中国为什么要费这个事?印度海军西部舰队的主要基地维沙卡和东部舰队的主要基地孟买,都距离中国边境1000公里左右,陆基的空中或者导弹突击就可以打掉印度舰队主力,何必路远迢迢到海上去拼?还以为这是对马海战时代? 至于印军进入阿富汗,连想也不要想。且不说进军路线和补给困难,看看先例就知道没有好下场。 在叙利亚内战后期,土耳其挥师过境,试图肢解叙利亚,打造土耳其保护区。土耳其具有美国之外的最大北约陆军,装备在冷战后得到德国的大量“赞助”而极大提升,训练一直是按照北约的“高标准”,军纪则一直是土军的长项,在朝鲜战争到塞浦路斯内战中多有展现。但在叙利亚北方,土军被打得丢盔卸甲,狼狈不堪。 这还是在土叙边境直接接触,没有任何进军路线和补给问题的情况下。在阿富汗,美军死磕20年都啃不下来的塔利班,印军想改观,用膝盖也能想出结果。 印军自己的历史也充分说明问题。 在1980年代斯里兰卡内战期间,印军在1987年“应邀”出兵斯里兰卡,执行维持和平任务。两年后,印军就在“泰米尔猛虎”的猛攻之下被迫开始撤出,1990年完成全部撤军。斯里兰卡的内战最后是在2009年才结束的,而“泰米尔猛虎”运动最初还是印度情报局秘密支持的。 泰米尔人是印度的南方民族,僧伽罗人才是斯里兰卡的土著。泰米尔人进入斯里兰卡是在英属印度之后的事情,印度始终把斯里兰卡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试图通过维和来实际吞并斯里兰卡,遭到可耻的失败。 印军果真进入阿富汗的话,最好情况就是重现斯里兰卡,可能还坚持不了两年,最坏情况是重演英军出征阿富汗,拖垮帝国。 不过,印度热衷针对中国的华而不实的战略思维是好事,迫使印度不断从该做的事情上分散精力,一事无成。印度真正该做的事情是向中国学习:凝聚民心,民生优先,军队为经济建设让路。但这也是印度不可能做到的。 |
法律顾问:北京前沿律师事务所 主任:钱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