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7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冬日的大理洱海,碧波荡漾,海天一色,美景如画。记者 杨峥 摄 苍山十九峰横列如屏、十八溪碧水奔腾欢歌。大理的美,美在洱海;洱海的美,美在清澈。 2019年,洱海全湖水质连续第二年实现7个月Ⅱ类、5个月Ⅲ类,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趋势总体向好。 “蓝藻大面积爆发”“流域污染日益加重”“污染负荷不断增加”这些曾经的创伤正逐渐被修复,蓝天共碧水一色的迷人景致寄托着浓浓乡愁。 不让一滴污水流进洱海 冬日,洱海湖风微凉,湖水清澈明净,湖面波光粼粼。记者 赵黎浩 摄“在我们的脚下,埋有好多地下管网呢。”当有人问起如何截住流入洱海的污水时,古生村的村民会自豪地这样说。 要让洱海变清,就得从源头截住流入洱海的污水。 溪水河流、门前沟渠最终奔流入湖,氮磷化肥、生产用水、生活污水都有可能成为污染的“催化剂”。 如今,一张总长4461公里的地下污水收集管网在整个洱海流域铺展开来。 具有乡土特色的木舟和湖面保洁的“花船”。记者 杨峥 摄每个家庭、每座客栈、每间餐厅、每家企业,只要有产生污水的地方,全部都要接入这张网。 2565平方公里流域范围内,1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135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2.07万个化粪池…… 数据多少显得抽象,但洱海截污的努力实实在在。 全流域监控不留“死角” 沿湖巡查的洱海保洁船和保洁员。记者 杨峥 摄湾桥镇上阳溪村村委会主任杨造明最近总爱低头走路,仔细观察负责河道的水质情况,是他巡河的职业习惯。 在大理,像他一样的基层河长有1000多名,呵护洱海,离不开他们每天的巡河检查。 按照要求,村级河长每3天巡河1次,组级河长每天巡河。 巡河并不只是负责眼前这条河,该河流域内的所有沟渠和河道支流,都在巡河范围内,都需要保持清洁。 “实名制”河长不留疏漏,实时监控全程监督。 弧型大屏幕上可以清晰地看见洱海环湖的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画面,还可以随时调取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水量情况…… 洱海水质监测技术人员在监测船上对洱海水质进行取样。记者 杨峥 摄如今洱海流域生态环境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监管。 线上线下齐发力。2019年1至9月,27条入湖河道中V类、劣V类水体与2018年同期相比,V类减少8个月,劣V类减少21个月。 群众、游客都说,入湖的溪水清了,洱海岸边能看到底了,“水质警示灯”蓝藻少了,“水质风向标”海菜花多了。 开发“按暂停”保护“加速度” 今年国庆首日,昆明至大理等旅游热门方向火车票基本售罄,一票难求。洱海清、旅游兴,大理环境保护治理与旅游转型升级相辅相成。 今年以来,洱海流域外10县与流域内协调联动,在重要路段布设37个堵卡点,148名工作人员全天候排查,经营户签订禁种大蒜承诺书,农户自留蒜种全部清零。目前大蒜种植面积为零。 虽然不种大蒜了,但群众的收入没有受到影响。 工作人员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洱宝话梅厂内包装酸角糕和青梅糕。新华社记者 戴旭明 摄他们积极培育高原特色产业,推进“洱海绿色食品牌”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了“洱宝话梅”等绿色有机农业“金字招牌”……对洱海更友好的农产业发展起来了。 与此同时,随着生态旅游品牌的打响,前来欣赏高原水乡湿地美景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好生态带来的“甜头”谁又不喜欢呢? 生态廊道替代环海公路 慕名前来度假的游人在双廊艺术小镇享受充满阳光的快乐时光。记者 杨峥 摄初冬的大理,洱海生态廊道建设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如今洱滨村1.2公里生态廊道示范段基本竣工,从下关镇至湾桥镇的生态廊道建设已全面启动。 生态廊道是环洱海最后一道生态屏障。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供图生态廊道是环洱海最后一道生态屏障,也是不可碰触的红线。 建设生态廊道,恢复受损湖滨缓冲带的自然生态功能,削减入湖污染负荷,促进洱海水质改善,也给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生态宜居的空间。 按照规划,大理将在洱海西岸和东南岸建成50公里生态廊道,2020年国庆节前129公里生态廊道将在洱海环线上划出美丽的绿色弧线。 “完成时”让我们看到了变化—— 古生村溪水环绕,石板路干净得像刚用水洗过一样。 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和旅游转型升级的双廊艺术小镇焕发出新的活力。记者 杨峥 摄经过3年整治,双廊镇重现千年渔村古朴、质朴、淳美的风貌,恢复了游人如织的热闹。 “进行时”让我们见证了坚持—— 12月1日起,新洱海保护条例正式实施。 洱海里洗车、洗宠物、洗牲畜、洗农产品者,一律重罚。 洱海湖区和湖滨带禁止从事餐饮、住宿等经营性活动,违规者将处以1-10万元罚款。 洱海保护是云南加速奔跑中的“绿色”引擎。 一点一滴变化让我们相信洱海春风拂苍洱,朝霞映碧水的美景不仅会重现,还会世世代代延续。 云南网编辑 自然 综合报道 部分内容整合自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云南日报 昆明日报 春城晚报 |
法律顾问:北京前沿律师事务所 主任:钱燕